秦宪公迁都后,百废俱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撑秦国的跨越式发展。往来四周,便只有犬戎部族可以掠夺。
公元前713年,秦宪公就派兵攻打犬戎部族里的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
亳戎战败,首领亳王逃亡西戎。属于亳戎的地区和人口,便自此归入秦国。
史书载,“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也就是说,至少到秦宪公时期,犬戎部族对秦国就已有敬畏之意。这跟秦宪公的作战方略是有关系的,所谓对外两手抓,一方面亲近周天子,与周桓王建立联盟关系。一方面掠夺犬戎部族,丰富秦国资源。秦国自此在西垂,基本已无敌手。当年秦国先祖秦仲与犬戎部族交战,竟然阵亡的诸如此类事情,在秦国后世再也未曾发生。
年轻而渐渐有些兵力的秦宪公,自也不满足于现状,开始帮助周天子教训起一些不听话的小诸侯国。
此时的秦国,倒像是周天子的维和先锋,其在中原列国的眼中,虽依然是西垂小国,但自此也不能轻视之了。
秦宪公的眼睛盯上了芮国。
芮国的封姓是不同的,有姬姓,也有姜姓;甘肃有,山西也有。关于“芮”的由来,“芮”带草,据《说文解字》释义:“芮芮,草生皃。”意为草儿初生的样子。这个字极具象征意义,他象征新生命的到来,象征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更预示着绵绵不断的生机与力量,使人联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种自然生命的循环状态。所以,这个“芮国”大约就是取其连绵不绝,永生永存之意吧。古芮国有三,一是山西芮城,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二是陕西大荔,亦称“南芮国”;三是陕西韩城,亦称“北芮国”。
姬姓芮国在武王或成王时期被重封,而且封地并不完全在姜姓芮国的故地上,姬姓芮国为伯爵,其首封君已不可考,芮国历代国君在周王室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地位显赫,从这点推测,芮国首封君不是文王之子就是武王之兄弟,嫡系宗亲无疑。关于“芮”的由来,“芮”带草,但它并非指特定的某种植物,而是作为一个赞美词被创造出来的。《说文解字》释义:“芮芮,草生皃。”意为草儿初生的样子。这个字极具象征意义,他象征新生命的到来,象征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更预示着绵绵不断的生机与力量,使人联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种自然生命的循环状态。因此,“芮”字又引申出“绵絮”、“柔软”之意,“柔”就是草儿初生而嫩的样子。《吕氏春秋》云:“不食谷食,不衣芮温。”这里的“芮”就是柔软之意。古人云:“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反之,“柔滑温顺”则能长久。远古时期,人们因为缺少娱乐活动,生活单调乏味,只好整天关注着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山一水,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观察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便从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兴衰特性中汲取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芮”便是由此而来。
关于芮国故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在今山西芮城,一说在今陕西韩城,或陕西大荔,三个地方相近,为陕西山西河南三地交界。陕西韩城说是因为在2007年时,这里曾出土了大量芮国墓葬群,还发掘出不少芮国青铜器,从青铜器铭文来看,韩城当为春秋时的芮国封地。商朝时的姜姓芮国有可能就在山西芮城,当时附近有个虞国(商朝诸侯,后改姬姓,见虞国篇),在今山西夏县以南和平陆以北一带,这个位置正好与山西芮城的姜姓芮国相邻。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说得是在周文王时,虞国和芮国为了争夺一块地皮,互不相让,最后请求文王出面调理。该事件在《诗经-绵》中也被提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意思是虞芮因争地兴讼﹐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断。说明虞国和芮国当时是归顺周国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虞芮两国并非姬姓,文王是因为德高望重的威望而介入的。但后来周武王灭商兴周后,去南方吴地找到仲雍之后周章,当时周章已为吴王,便将周章弟弟封于虞国故地,建立北虞(见虞国篇)。既然虞国重建,那商朝虞国必定已被周武王灭掉,有可能傍边的姜姓芮国也是在那个时候一并被武王灭掉的。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当时还不能称之为是诸侯国,直至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我自夏以后稷,魏、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