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此人大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离滁州不远的中军大帐外。
星汉灿烂,万籁俱寂。
朱元璋拿着蒲扇,一边轻轻地摇着,给自己送来凉风,一边默默念起了章诚黄昏时于马上给他说的这“九字箴言”。
念后。
于是,这茅思忠便被拖了下去。
“所言亦是大智慧!”
而朱元璋不知道的是,章诚在来到这个世界后已经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初步了解,也编好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身份背景。
“鄙人乃至正五年蒙今上隆恩所提拔的进士,曾任江西行省儒学副提举。”
冯国用回道。
也由于冯国用的建议,在淮西一带别的义军还在互相攻伐、无头苍蝇一般流窜作战时,朱元璋的义军已经开始有战略目标的进行作战了。
朱元璋这时替冯国用回答起来,但他还没说话,茅思忠就打断了他:“我不听妖贼妖言,尤其是泯灭忠义指责朝廷的大逆不道之言,尔等愚民妖贼,岂有资格言国事!”
“但如公一样明晓者又有几人呢,许多儒生依旧以贼看我。”
冯国用则道:“非只是感动,而是因此觉知天命在上位这边。”
“当今朝廷无道。”
“想必公便是本乡常唤为道瓯先生的茅思忠茅公了?”
朱元璋脸色冷若寒月,而道:“砍了!”
朱元璋脸色当即变得难看起来。
同他在初次看见章诚时,也没有直接下令部下直接冲上去杀掉章诚一样。
朱元璋南略滁州,一路上收降元兵、民壮,后勤支持基本上靠的是在路上向地主大寨征粮,当然如果地主不愿意,那便只能是由征粮变成抢粮,也叫做打粮。
朱元璋见冯国用出现,忙停了摇蒲扇的动作:“睡不着。”
冯国用这时问了一句。
这儒士回道。
因元帝国不重文教,科举制度也时废时行,故儒士占天下人口比例反不及两宋,在地方一个县里,读书的人也寥寥可数,甚至也基本上都互相认识,尤其是北方,南方也好不到哪儿去。
“不曾想吾乡竟有如此人物!”
冯国用颔首:“是的,这些人实在是愚而不知顺天道人心。”
冯国用则在这时跟着点头:“我观此人见我们有不卑不畏之傲气,想来只怕很难投附于上位。”
朱元璋也经常要求自己麾下官兵在俘虏儒士后不能直接杀掉,而要先看看能不能让这些儒士为自己义军所用。
毕竟数万义军不可能饿着肚子,而眼下老百姓自己都在逃荒等着被赈济没什么可抢,故义军只能找地主要粮。
“但也都是守礼之人,令人可敬。”
这儒士便也如此骂起朱元璋来,而似乎要以此来表明立场。
所以,朱元璋在见到这被士兵捆绑着的儒士时就即刻吩咐了这么一句。
接着。
这里,冯国用则看向了朱元璋。
“妖贼!”
于是,这儒士就被松了绑。
历史上,冯国用是第一个建议朱元璋渡江打下后世南京即现在集庆而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的谋士,算是第一个给朱元璋提供战略建议的战略家。
“也别想劝我从贼,我宁因尽忠受剐,也绝不因贪生毁义!”
“上位!”
“且不说此言的确乃成大事之不二法门!”
朱元璋则在花云离开后,而叹了一口气,问冯国用:“这是南下以来,第二个不肯从义军的儒士了吧?”
正因为此,即便冯国用才投附朱元璋没多久,但朱元璋就将他带在中军,安置在自己大帐旁边,而便于时时请教。
古时。
朱元璋拿蒲扇敲了花云的手腕一下,在花云识趣的收刀回鞘时,看向了这儒士:“你叫何名?”
朱元璋猛地抬头看向冯国用:“怎样讲?”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而冯国用因既善带兵也读过书,故深得朱元璋看重。
但这儒士在被松绑后,却横眉怒目地骂了朱元璋一句,然后四十五度仰头朝天。
冯国用又对朱元璋拱手道:“但下僚愿替上位试着去劝劝,让他助上位成事!”
唰!
花云当即睁圆了眼,拔出一抹寒光来。
“缝回去,交给他家人。”
不多时,花云就提了这茅思忠的人头来,对朱元璋禀报说:“已斩!”
冯国用突然从朱元璋一旁的军帐后走了出来。
而朱元璋素来很重视对儒士的招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