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相离

繁体版 简体版
勿相离 > 传宋 > 第42章 江河湖海定正名

第42章 江河湖海定正名

朝议还讨论了很多其他事情。

陆秀夫激动的禀报了稻谷的收成,“好叫太后,官家知道,稻米大熟啊!岛上沿着八百里平原开垦了五处荒地,合计约有二十万亩稻田,五万亩菜蔬,甘蔗,棉花。稻米每亩约可收六百斤稻谷,这比江南的丰年还要高啊”。陆秀夫胡子颤抖。

赵窉其实对亩产量没什么概念,只是看到陆秀夫激动的样子,又看到太后及其他众人吃惊的表情,就比较欣慰了。“左相,若这一季稻谷收割了,行在可还有缺粮之忧”?

“官家,岛上的粮食够整个行在二十余万军民吃一年的,这还没算澎湖和北边那个小岛的产量呢,那两处也有两万多亩的良田,收成也不会差的”。

“还有,官家,这仅是一季啊,整个岛上,北边可以种两季稻,南边可以种三季稻,这一年的收成可以管三年的粮食。还有渔场的收成,每日里各种鱼,虾,贝类,可有万余斤,这还只是围石捕鱼,若是行船出海,撒网捕捞,一日十万斤也是可以企及的”。

殿内有些躁动,这个产量确实震撼了众人,当初在雷州,泉州,每日间都要精打细算,四处筹粮,小皇帝吃碗羊肉都要煞费苦心,多处筹谋。如今再无断粮的忧虑。

“左相,那鲸鱼可还捕得到”?赵窉心心念的还是鲸鱼。

“好叫官家知道,几个海湾的捕鲸场没有固定的捕获数量,有时几天也捕不到一头,有时候一天两三头,算下来,一天一头鲸还是有的”。

“官家”!苏景瞻起身躬身禀报,“澎湖两个湖湾还有些收获,这四个月也捕获了五十头,大小均有,鱼油鱼肉都按照官家的法子处理了,我这次来行在,一并把鱼油带来了,好几十瓮,岛上的大瓮不够用了,臣还想着找左相再讨一些呢”。苏景瞻面露得色,有些在邀功。

“景瞻做得好啊,肠子剖开了吗”!

“官家,肠子剖开了,只是官家要的那个石头,却没有发现。”苏景瞻有些遗憾。

赵窉起身,在殿中走了起来,“左相,稻米产量虽高,我觉得还有几处要考虑到”。陆秀夫忙起身,躬身敬听。

“其一,开垦出的荒地,经年累月蓄积肥力,所以第一茬庄稼长势好,收成高,此后种植,不一定有这么高的产量吧”。

“官家圣明,田里的肥力下降,确实会影响收成”。

“既如此,是不是种植一段时间,就休田,或者换个庄稼种比如棉花,甘蔗,菜蔬什么的,我是不懂的,还要劳烦左相与有司做个通盘的考量。鱼获虽多,也是一样的,捕得多了,以后就可能少了,确实可以考虑出海捕鱼或者养鱼什么的”。

“谨遵官家旨意”。陆秀夫没搞明白养鱼是什么意思,海里的鱼获也可以养殖吗?

“不过,目前还是以种粮,存粮为主,元廷打完倭国,不管结局如何,必然还是会来打琉求的,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多囤米粮,再多的米粮也不多。且右相那里,十分困苦,也需要我们襄助一二的。”

“官家圣明”!陆秀夫躬身应承着。

“其二,存粮的地点也要考量一下的,往山里囤一些是有必要的吧,要不要修葺屯粮的谷仓,和山里的蛮夷怎么沟通这个屯粮事宜,也需要筹谋一番吧”。

“谨遵官家旨意”!

“其三,北边,张弘范建了两个大作坊,炼制焦炭和水泥,似乎还不够用,作坊要扩大,也要人手,我们最缺的就是人手吧,能不能和那些蛮夷沟通一下,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行在给工钱,米粮,麻布,铁器农具都可以的,其实还是想教化这些蛮夷,都是大宋的子民,也要照顾到,而且与蛮夷处理好关系也很重要吧,一旦元军登了岛,我们可以倚仗这些蛮夷,进山里去,和元军继续周旋,右相不就是这样嘛,那么艰苦的环境,还有山民加入义军。”

“官家圣明”。

“其四,琉求岛上五大垦田区域,还有作坊那里,是否要取个名字了,包括全岛的山脉,谷地,河流,是否该取个名字了”。

陆秀夫早就有取名字的打算,拱手作答:“好叫官家知道,臣等一登岛,就有此想法,只是想把岛上的地势,山川,河流都摸清楚了,再依据此来取名字,且此事重大,臣等还是想请官家亲自来命名”。

赵窉想了想,也只能想起几个名字,还是起一些简单好记的吧。“行在没登岛之前,都称此岛为琉求,可是岛的东北还有一堆岛,也称为琉求,这个还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这些岛屿的缘故,当地蛮夷都称呼本岛为台湾,我觉得入乡随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