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
此时,晋国的里克、荀息领兵会合虞军,进攻虢国,灭亡了下阳。
虞公赶到城外时,见京城中起火,后悔晚了。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这就是《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指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假途灭虢“。《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晋献公用假道伐虢之计消灭了虢国和虞国,将它们的版图并入晋国国土。又将周边的耿国、霍国、魏国吞并。
阴历九月,晋献公奔赴葵邱之会不果,于中途得疾,至国还宫。
骊姬泣道:“君遭骨肉之衅,尽逐公族,而立妾之子,一旦设有不讳,我妇人也,奚齐年又幼,倘群公子挟外援以求入,妾母子所靠何人?”
晋献公曰:“夫人勿忧。太傅荀息,忠臣也,忠不二心,孤当以幼君托之。”
晋献公于病榻前召见荀息,委以托孤重任:“我将这样小的孤儿托付于你,你将如何对待?”
荀息叩头答应说:“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9月,晋献公去世,一代雄主晋献公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
晋献公有比较明确的国家战略发展方针,深谋远虑、举重若轻。这就是在政治上对内以血腥残忍的手段削弱同姓公族的势力,大力度强化中央集权;对外故作姿态,显示“尊王“的态度,以捞取优厚的政治资本。在军事上一方面积极扩充武备,增强军力,“先为不可胜“,另方面“该出手时就出手“,伺机吞并小国,打击戎狄势力,开拓疆土,进而争霸逐雄。在这一高明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晋国走上了迅速强盛的道路。特别是晋军攻灭虞国之后,晋献公慷慨大方,“归其职贡于王”,即把虞国的贡纳和赋税呈献给周惠王,解了周室缺钱少粮的燃眉之急。这些做法,与其父晋武公在位之时发兵攻打周室,杀死成周的夷邑大夫夷诡诸,逼走成周执政大臣周公忌父的行径不啻有霄壤之别。晋献公就是通过这种姿态,轻轻松松赢得“尊王“的美誉,在一众诸侯国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声誉!
骊氏姐妹请出骊戎先祖的牌位,二人让卓子登基之后欲将晋国公的尸体投入火炉中。
朝中众臣纷纷斥责骊氏姐妹与优施的胡乱行为,他们想要按周礼让晋国公入殓王陵,骊氏姐妹却一意孤行。
骊姮让奚齐穿上国主服坐于龙椅上,奚齐继位之时便是她骊戎国复苏之时,届时她会让奚齐换上骊姮国国主的衣服。
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
晋国大夫里克和丕郑父,因死去的太子申生是被骊姬杀害的,想接回重耳。于是就借申生、重耳、夷吾的党徒作乱,对荀息说:“三个仇家将要行动起来,外有秦国,内有晋国百姓帮助他们。您将怎么办?”
荀息说:“献公临死前曾遗命荀息拥立奚齐为君,我不能辜负先君的遗言。”
相国荀息作为托孤之臣,按照晋献公的遗命,奉奚齐为晋侯,骊姬为国母,自己当上了相国,总管国家大事,另外曾经帮助骊姬夺嫡的外臣梁五、东关五也得以加封为左右司马,率领晋兵,悄无声息的就对军事大权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