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相离

繁体版 简体版
勿相离 > 梁国秘史 > 第十一章 秦国与西戎再起战事(1)

第十一章 秦国与西戎再起战事(1)

西戎中有一支为“姜氏之戎”,又称“姜戎”。姜戎本是姜姓的后裔,与齐,许,申,吕等国同祖,西周时期,姜姓一部加入周朝,“由戎变华”,另一部分始终保持“戎”的,成为“姜氏之戎”。进入东周后,姜氏之戎不复西周时的强大,实力较弱,已经沦落到与陆浑戎相同的地步。

姜姓起源于“羌”,“羌”发源于现甘肃一带,只不过“羌”一直在向东迁。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姜姓来源于炎帝,姬水在那至今不明。不过“姜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姜氏城在扶凤县一带,明清时期,人们将姜氏城搬进了宝鸡县内,宝鸡也成了祭祀炎帝的地方。虞夏之际,炎帝的后裔四岳部族封于吕地,建立了四岳国,得姓为“姜”,氏曰“有吕”,也称“吕”氏。

周宣王为了保卫南国之地,改封申伯到南阳为申侯,史称南申。至于许国,则上周成王时受的姜姓小国,这一支也是从“姜姓吕国”中分出来的。吕国,应该是姜姓“大宗”,世代在王室任职,比如西周的《吕刑》就是吕国国君帮周王室制定的。还有一支”姜氏之戎“,它是四岳的后裔。

因周王室与西戎的矛盾越来越大,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90年),周王室的军队与姜戎战于“千亩”,“千亩”是周天子施行“籍田”地方。

因姜戎的侵入,周军与姜戎开战,王师败绩,不过还好有诸侯军队存在,比如晋军,事情暂时平息了下去。

《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厖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千亩之战”的影响很大,一是姜姓申国与周王室交恶,姜戎虽说是戎,但与申国毕竟是同祖;其二,因战败,周王室财政崩溃,得花钱重组军队。对于姜姓与王室交恶,周宣王的办法是联姻,即其子姬宫湦(周幽王)即申后为妻;对于第二点,就是周宣王时期的“料民于太原”——“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史记·周本纪》: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宣王不修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

此战周宣王“丧南国之师”,周朝直属军队又被打完,直接导致西周财政崩溃,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其子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搞钱,结果西周灭亡。

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梁国做了对战争的充分准备。但这样的时间并不持久,梁国的历代国君随时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战争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