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华即华夏族,亦称夏、诸夏。它是以上古的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逐渐融会许多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族体。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有夷、蛮、戎、狄等名称。文献中习惯上将这四类名称分别代指居于中原四方的不同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四夷”。夏商周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在周朝时期,东夷主要指山东胶东和胶西外族。也即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南蛮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西戎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商朝称“鬼方”。《梁伯戈》记载梁伯曾伐“鬼方(蛮)”。
司马贞《史记索隐》:“非子息马,厥号秦嬴。礼乐射御,西垂有声。”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公元前909年。周孝王赐封秦地。秦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
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周孝王想让秦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
申侯的女儿是大骆的妻子,生有儿子嬴成,是大骆的宗脉。
申侯便向周孝王说:“从前,我们先祖住在骊山生下一个女儿,成为戎胥轩的妻子,生下中潏,因有亲戚关系,而中潏归附周朝,保卫西部边陲,西部边陲也因而和睦。现在我把女儿嫁给大骆,生下嫡子成。申、骆再次联姻,西戎都归服,所以您才坐稳王位。求您仔细考虑一下。”
周孝王说:“从前伯益替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所以封有土地,赐姓嬴。现在他的后人也替我养马,我就分给他土地,让他作为一个附庸国。”
周孝王便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而且也不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嬴成做大骆的宗脉。申侯是申国(今河南南阳)之君。周朝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为伯爵位,世称申伯,后晋封为侯。申部落申人与吕部落吕人为同族,吕以云为图腾,申以电为图腾,,居于宝鸡眉县东北。于是,秦非子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同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秦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便与西戎和睦。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申的这一支对西戎部落有重大的影响,与周也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大概是姜姓申国仍居陇山地区的游牧部落,当他们与周为敌时,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
公元前894年,周夷王继位。诸侯不朝。
公元前858年,秦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之位。秦侯,秦国第二任君主,于公元前857-公元前848年在位。秦侯,嬴姓,名已佚。《史记》仅记载他在位十年,现存各类史书均无记载关于他的其他事迹,也无法考证其本名。只知道他是秦国第一位国君非子之子,其子为公伯。
自周夷王以后,周日益衰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据古本《竹书纪年》及《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夷王时,命虢公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
公元前878年,周厉王继位。
周厉王暴虐,国人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自此,中国历史始有准确年代。
周厉王继位时,西周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王室空虚,财政缺乏,周厉王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将被诸侯占有的山泽园林划归国有,由国家垄断,不准国人随意进山砍伐或者打鱼采药什么的,进去可以,拿钱来。又把铜铁盐糖酒等行业也收归国有,由王室垄断经营。
芮伯芮良夫劝谏周厉王说:“王室将要衰弱了,为什么呢?利益是万物所生、天地所成,如果君王要独占它,当然会招致怨恨。君王治理天下,应该与天神、百姓和世间万物共享利益才对。普通人这样做会被称为盗贼,天子这样做谁还归附您呢?如果荣夷公被重用,那么周朝一定会败亡!”
周厉王却一意孤行,任命荣夷公为卿士(类似宰相)。
荣夷公是西周时期诸侯国荣国的第六任国君。
荣夷公得到周厉王宠信,大夫芮良夫却指责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周厉王说:“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