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话杨庆已经回了,采不采信自然要看其他社员这么想。
“这杨老三,分家以后运气是当真好!”
“这一担黄泥蛙怕是有个百来斤!”
“而且衣服上也没多少泥点,怕是没费很大的功夫!”
……
迎着社员们羡慕的眼光,杨庆担着这一担黄泥蛙,哼着红歌的调子,优哉游哉的往老赵家走。
自己的牛棚现在是工地呢,要处理食材肯定得去老赵家。
“嘶!”
“这么多黄泥蛙?”
“你们俩今天是捅了蛙窝了?”
“今天我和凤娟两个人一个早上才总共捉了二十斤不到,没想到你们居然抓了这么多!”
老赵家,等大姐赵凤霞打开麻袋袋口,就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见大姐赵凤霞脸上的表情,其他人也不由自主的把头伸过去看了一眼。
“哇!居然都是黄泥蛙,小妹你和杨大哥咋做到的。”
“对呀,往年你最多也就捉个二十来斤,这两麻袋加起来怕是有一百斤了。”
“就小妹你这小身板,估计累死都抓不着这么多!”
众人说着话,眼睛却齐齐看向杨庆。
大家都知晓赵小妹是个什么水平,现在突然出现了意外,那肯定就是杨庆这个变量出了问题。
“那还能有假?这可都是我和杨大哥配合得来的!”
“他想了一个法子,拿了一个大抄网上山,我一搬开草堆他就罩下去,一搬开他就罩下去……”
“黄泥蛙根本就跑不了,好捉的很!一丘田最起码好几斤。”
赵小妹比划着杨庆罩黄泥蛙的样子,兴奋的喊道,这么多黄泥蛙她也有一半的功劳,肯定很是兴奋。
“哦!”
众人听完,看着杨庆,立马做出一副了然的样子。
收获暴涨的主要功臣找到了。
“姐,我今晚要是黄泥蛙炖汤!多煮点米饭!”
“我是大功臣,我要吃顿好的!”
……
“黄泥蛙?师傅谢谢你啊!”
“师傅,黄泥蛙这才第一次出吧,你就送过来了?还是你好,有好东西还记着我!”
“杨小子,有心了!你不错!很不错!我果然没看错人!”
菖蒲县城,两个徒弟和刘局长面对杨庆突然送上门的黄泥蛙,显得非常意外,但还是笑眯眯的收下了这份土特产。
两位徒弟一人五斤,刘局长杨庆则是送了十斤。
都还没来得及吃完中饭,杨庆就骑着自行车装上二十斤黄泥蛙,直奔县城而来。
送礼这个事,讲究的就是一个时效性,第一个送的肯定会让人印象深刻。
黄泥蛙这玩意时节性极强,整个收获季节一般只有个七八天,最近才下了第一次雨,怕是才出黄泥蛙,杨庆就把东西送上了门,可见是的确有心的。
杨庆裤腿上的泥巴,那是骑自行车时溅上去的泥点,现在已经被体温烤的半干,头发和衣服也被还未完全停止的和风细雨弄湿,显得颇为狼狈。
看着杨庆这略显狼狈的样子,刘局长点点头,在杨庆临走之时还特意又说了说火烘鱼的事。
“杨小子,那批次火烘鱼弄好一点,到时候我给你点惊喜!”
……
杨庆本来也不喜欢搞这些送礼的行为,但是没办法,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自己一个小人物,需要林业局的虎皮,要靠着人家照拂,而且以后说不定还要人家帮帮忙,在局里弄点锯木机配件什么的,那关系自己就得多走动走动。
这些都是必要的人情往来,可算不上什么舔狗行为。
等杨庆骑着自行车回到杨家冲生产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家里都已经升起了炊烟,空气里都弥漫着黄泥蛙鲜甜的味道。
孩子们端着碗筷坐在自己家门口的石头或者小凳子上,疯狂的往嘴里扒着饭,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
在1981年这稍显困难的日子里,这一顿满是荤腥的饭煲,不知是多少孩子们一辈子梦中的白月光。
杨庆来到老赵家,尝着赵凤娟做的黄泥蛙炖汤,吃着白色鲜甜汤汁泡的米饭,突然也有了一种感觉,那是记忆中——幸福的感觉。
剩下的黄泥蛙,手巧的赵凤娟也没让它浪费,而是用铁锅和火子慢慢烘干,变成了能保存许久的干货。
等过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