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并不知道她如今这模样有多可恨,也可能知道了,只是不愿意去理会。
炫耀了一下,三娘还得意洋洋地说:“还可以装入饭瓶,煨在火缸中将这些根茎煨得软熟。如果掺些红薯干或苞谷粒煮成根茎粥,那就更好了。甚至有一些老人吃了它,小毛病立即就会不治而愈的。”
“原来是这样啊!真神奇。”一个婶子感叹。
另一个婶子附和:“是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东西。”
这些妇人干笑着,正绞尽脑汁地想要回家通风报信呢。
一个婶子拍了拍脑袋,像是想起了什么: “哎呀,我想起家里还有点儿事,我就先走了。”
“我也是,有什么话下次再说啦……”
婶子们得到了需要的信息后,立即借故离开了。
对于三娘那么详细地把粮食的位置和吃的方法说出来,这些妇人们居然没觉得奇怪。反而被食物蒙蔽了双眼,以为是三娘年轻不懂事才说了出来的。
于是,村中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上山去挖黄精了。
等他们上山时,周家的人已经满载而归。
他们家四代同堂,男女老少都一起上了山。
就连最小的周小郎,也蹲在地上帮忙捡黄精。
不久后,周家人背了满满几个竹筐的黄精,满足地下山了。
而下山路上,正巧听到前边有浩浩荡荡上山的声音。
于是,他们只能绕路走了。
老王氏感叹道:“多亏了三娘提前通知了我们,不然还真抢不过他们。”
“是呀!”周小郎也学着大人模样,“多亏了姑姑!”
他们心满意足地回了家,按着三娘说的方法做了一顿来吃。
年轻人吃了果然精神了很多,就连老年人吃了也觉得身体利索了不少。
而其他人上山后,看到有很多地方都被挖过了,而且都是新翻出来的泥土。
所有人都暗骂道:“妈的,谁动作那么快呀!”
他们也只以为是别的村民动作太快了,并没有怀疑。
靠着黄精,村子里的人又过了一段比较好过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也一天比一天更难过了。
就算桃花村的情况比别人好,又多了黄精,可还是越来越难了。
以下的情景出现在桃花村的每家每户里面。
“娘,今天怎么又吃红薯啊!”周小郎不满地说着,“天天都吃红薯,我的胃都烧得慌。”
“有得吃就不错了,这里头还放了一小把大米呢!知足吧,你是没见你舅舅家,都要去城外领粥了!”小王氏边说着,边瞪了他一眼。
“就是,懂点事,现在不是以前了!”周大郎也在帮腔。
虽然,他也觉得天天吃红薯胃酸得要命。可他更知道,他家的情况算好的了,偶尔还会有一些“黄精”改下口味。
外面还有的人连红薯都吃不起呢!
“那不是还没到那个地步嘛!”周小郎嘟着嘴,小声嘀咕着。
但不敢太大声,怕惹来他娘的训斥。
小王氏其实听到了,之前没空理会他。小心翼翼地往碗里盛着红薯粥,生怕不小心洒了。
她娘家如今过得比他们家难多了,确实是差点儿就要去城门外领救济粮了。
若是领得到也就算了,可那城门外人满为患,都是难民,为了一口粮食能打得你死我活的。
虽然,她提前让娘家多买了黑面,可光靠娘家的那点儿钱,也吃不了多久啊。
所以,前两天她就给娘家送了一袋子红薯干,应该可以顶一段时间。
幸好她是嫁来姑奶奶家,姑奶奶当家,对她拿粮食回家也是只眼开只眼闭。
其实,周小郎也是嘴上说得嫌弃,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等粥晾凉后,周小郎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待一阵“稀里呼噜”后,一碗粥就喝完了。
周小郎又小心谨慎地把碗底仅剩的几粒米,小心地挑进嘴里。
他摸了摸肚子,只有七分饱,但他还是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这么一碗粥连五六岁的小童都喝不饱,更别说大人了。
很快,周家的人都放下手中的空碗,收拾好碗筷,各自休息去了。
而三娘家也是在吃红薯,不过她不是吃不上饭,才吃点儿红薯的。而是,吃点儿红薯换换口味。
三娘对着宋莲撒娇道:“姑姑,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