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相离

繁体版 简体版
勿相离 > 大明之崇祯拒绝上树 > 一百八十二 努力

一百八十二 努力

皇帝问道。

“金一百零五万两,银二百六十四万两……”

“这么少?”徐应元惊呼一声,又道:“这点钱够干嘛的?今年抄了那么多,钱呢?”

“喏,这里。”王承恩带着幽怨递过账册。

皇帝一看,麻了。

蓟辽三十万,二十万,三十五万,三十万,宣大五十万,二十万,贵州五十万,云南十万,陕西八十万,甘肃三十五万,京营十万,十万,十万……

总开支八百多万两。

像什么军器监支银八千两购买生铁都没必要看,零头而已。

“爷。”王承恩幽怨地说道:“不如内库国库合并得了,总是内承运出钱……又不是太祖的时候,内外分开了啊,哪有全部内帑出钱的道理?

京营就不说了,这是爷的亲军,打仗奴婢也不说,爷的江山嘛,赈灾花爷的钱,开东番花爷的钱……”

“这……”皇帝干笑一声,没好反驳。

确实花的太多了。

“爷,奴婢以为,如今内外库职权不清,朝臣遇事就是开内帑开内帑,如今该明确内外职责。”王承恩说道。

皇帝严肃起来,问道:“你以为内帑该负责那些?”

内帑有十库,最重要的内承运库负责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另外广积、甲乙丙丁戊、赃罚、广惠、广盈等九库各储存相应物资。

国朝初立时,这十库就是国库,户工兵三部有对应库的记账权,没有使用权,一文钱一根线出库都得皇帝批准。

没办法,老朱太勤政了。

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正统七年,户部建太仓库,掌贮银。凡各直省派剩麦米内库中绵丝绢布、马草、盐课之折银者,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之援例上交者

太仓库就成了国库。

后来太仆寺赚的太多,便修建了常盈库存银子,工部发现节流居然能省不少钱,就修了节慎库,这两库部分分担了国库的职责。

但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内外库负责范围一直模糊,反正国库有钱用国库,国库没钱开内帑。

所以王承恩抱怨呢。

毕户部一哭穷,皇帝就撒钱,金山银海也不够祸祸的。

“奴婢以为,内二十衙所属、京营、赈济、勋臣、宗室、官员俸禄当由内帑负责……”

“官员俸禄怎么由内帑出?王公公,你这屁股似乎歪了啊。”徐应元当即反驳。

“皇爷养着他们,不尽心尽力地干活,被打杀了活该!”王承恩说道。

“这话倒也有道理。”皇帝点头。

内衙不用多说,京营是皇权基石,赈济收买民心,勋臣是收买臣心,宗室则是家事,内帑负责理所应当。

至于实施,在内帑收入扩大之前,是做不了的。

一千多个知县或县令,一年就要百万两。

何况官员俸禄不只担任现职的,还有秀才,未出仕的举人,从岗位上下来的,一年大几百上千万。

负担不起。

而且开支分家,收入也要分家。

目前内承运库主要的收入是金花银。

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之夏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谓之金花银。

另外还有皇家产业,这部分收益不定。

所以万历爷要开矿税呢。

进项真的太少了。

加上国丈们的沟渠钱也不够用。

户部进项也不多。

夏秋两季税,盐税,钞关,其他的聊胜于无。

银币依旧未被广泛使用,铸币利润微薄。

完全没得分。

还是要把盘子做大。

和王承恩聊了一阵,皇帝吩咐给加班的准备宵夜。

“多谢万岁爷。”诸多小太监谢恩,两个户部的老师傅也跟着拜下。

“记得加肉。”皇帝摆摆手,出门而去。

“爷,去哪个宫?”徐应元又问道。

“去皇后那。”皇帝说道。

到了坤宁宫,见门头上挂着的晶灯,皇帝扭头说道:“明天问一下,透明玻璃的进度怎么样了。”

“奴婢记住了。”徐应元应下。

门头上的晶灯来自和兰,进口货,老贵了,皇帝当然不想这些利润被红夷赚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