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自从没有了李莹儿,在段秀花的心里像少了一片天,从来没有烧过香的她成了烧香拜佛的虔诚信徒,每月的初一,十五不会忘记去寺庙里烧香,烧香成了她的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中国最辛苦的是妈,操心最大的也是妈,梦里梦外,在老母亲的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儿子是军大衣,女儿是小棉袄,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心中的宝贝。
小文斌三岁了,看到别的孩子上学就羡慕,每逢听到校车放出的音乐,就拉着他奶奶的手,嘴里嚷嚷着要去上学,段秀花看着刚满三岁的孙子,真不忍心让他离开自己。
"奶奶,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赵文斌每一次听到校车唱歌的声音,顾不得吃饭就向外跑,段秀花总是跟在后面担心孙子走丢了。然而,这一次,赵文斌又开始闹了,直接拉着段秀花的手不放,嘴里嚷嚷着要去上学。
小文斌才刚三岁,同时又失去了母爱,每日里与段秀花相依为命,时长日久,他忘记了妈妈的名字,只牢牢记住了奶奶段秀花,他期盼着奶奶让自己坐上会唱歌的校车去幼儿园上学,段秀花被孙子闹得没辙,只好打电话向儿子赵中汇报。
"仲儿,文斌要去上学,让不让他上呀?这两天一看到校车就闹着去上学,这不饭都不吃了。”
段秀华向儿子赵仲儿汇报文斌的上学的事,必定有些事自己做不了主,孙子和儿子是有区别的呀。
"他现在上学是有点小, 什么也学不到,只是带孩子的一种方法,要么这样,学费先不交,让他去两天试试。”
赵仲儿想了想,还是把管理孩子的大权交给了老母亲段秀华,毕竟自己太忙,顾不到孩子,李莹儿不回来了,这孩子也不能不上学呀!
"妈,要么你先把书本费交了,孩子上学,其实也就是玩的一种方法,只要孩子开心,健康成长比什么都好,那就叫他上吧!”
段秀华听到儿子的一段话,虽然有一点舍不得,但是还是答应了。
”上学好,孩子可以学知识了。”
段秀花挂了电话,拉着孙子,语重心长的说:“文斌呀,今天不早了,回去吃饭,明天早点吃饭,现在去上学,好不好?”
“不好不好!我现在就上学,现在就上学……”
段秀华被孙子闹得没辙,只能紧跟着校车的方向走去……
段秀花看孙子坐上了校车,并向老师再三叮嘱,老师是连连点头,然后看到赵文斌在老师的怀是伸出小手"拜拜”,她也随着伸出了右手"拜拜”。
原来,文明礼貌是从幼小的儿童开始的,段秀花看着校车越走越远,她的嘴角露出幸福的微笑。
段秀花送走了孙子赵文武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孙子早日有个善良的"妈妈",待赵文斌就像等待自己亲生的一样,让孩子感觉不到是后妈而是亲妈,那该多好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信念,那就是从灵魂深处所滋出的信心,就是这种信念,使人对生活有了盼望。段秀花也是一样,期盼着儿子孙子有美好的未来。
一个金秋的季节,地里的庄稼熟透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希望,一尺多长的玉米棒子引人注目,又是一个希望的金秋。
这一天,段秀花与从前一样,把孙子送到学校,然后匆匆忙忙收拾好东西,带着工具,去玉米地里掰玉米,她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哼着小调:
"又是一个丰收季,地里玉米黄又黄,大大的玉米穗子,怎不叫人心欢喜,我送走孙子去下地,去下地……”
时间冲淡一切,时间成就一切。一年后的段秀花没了忧伤,没有了眼泪,只有满心的喜悦,孙子一天天的长大,她的心在时间中得到了释怀。
就在段秀花满心欢喜的挑着篮子向门外走,迎面走来了两个人,她定睛一看,一个是儿子赵中儿,另一个是儿媳李莹儿,她揉揉眼睛,以为自己是看错了,可是两个人离她越来越近。
"妈,我回来了!又要下地了?”
“妈,又下地掰玉米的,我们回来帮忙。”
没等段秀花明白过来,儿子儿媳已经走到了跟前,卸下她的担子。
“你们放假啦?实在太好了!”段秀花满脸的笑容。
“莹儿,你也回来了?答应妈,回来不要走了?”
段秀花拉着李莹儿的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眼睛静静的看着,紧握着李莹儿的手,有千言万语要倾诉。
“妈,你放心,我不走了,我要一直的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