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关于儒士来投
“没错!”
“《汉书》有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如果当今天下所推行的礼教秩序,让一个太平之世里的辛勤耕作之民还是会饿死,也让天下常常由治变乱,而不能长治久安,难道不是礼教秩序本身有问题吗?”
“譬如令尊令堂令兄令嫂饿毙之事。”
“总不能,真是因为令尊令堂令兄令嫂勤劳的错,坏了天道,才饿死吧?”
所以,在朱元璋从小生活的乡村社会,没有在思想上被元廷严格管控,也就让很多底层百姓反而被理学教化的不够,对什么礼教秩序认识也不深,很多连书也不再读,只接受了乡村自治社会的那种互帮互助的朴素价值观。
因为历史上的他就很激进的主动给了乡民权利,不但把征税解税的权力给了民众,还允许庶民司法自主,甚至还给庶民可以逮拿吏员的权力。
朱元璋又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他需要消化,需要自己去根据实际经验下决断。
说后。
“这也就是为何元廷立国仅仅到百年,天下就礼崩乐坏,令尊令堂令哥令嫂就饿死的原因之一,尽管他们很勤劳,但因为要供养的贵人不只是本族贵人也有胡人贵族,所以更容易饿死。”
所以,朱元璋停止了扇风的动作,站在正午的阳光下,任由颌下的汗珠滴答滴答落在本板上。
但朱元璋没有选择立即赞同且支持章诚的观点,因为毕竟是章诚一个人这样说,而别的儒士给他说的是天下大坏是因为元廷教化不够,在礼教管控方面太宽。
“所以,新的礼教秩序不能只让贵者有权,不让贱者有权,不能只让贱者有责,不让贵者有责,饶是天子也应有笃学之责、佑民之责,民当有基本之权。”
“以我愚见,第一不适合的地方在于:当今天下的礼教秩序,固然要求在国有官民上下之分,在家有伦理之分,却越发淡化了在天下有华夷之分。”
徐达则递来一帖子对朱元璋说:“定远儒户李善长来投,且说愿捐粮三千石劳军。”
“我也不会说眼下的礼教秩序已不合时宜。”
章诚说后就问起在一边扇风取凉的朱元璋来。
这时,徐达走了来:“上位!”
章诚听后,想了半晌,然后回道:
“自然不会!”
因为他在现代世界就是一普通人。
半晌后,朱元璋才喃喃说了起来。
“你想,推崇这一礼教秩序的天子和执政相公们,难道不是认为这能让自己江山永固、天下无忧才推崇的吗,难道他们真想有更多人因为这一礼教秩序的建立而饿死?”
章诚问道。
章诚回道。
“还请上位见谅。”
尽管他在现代已恶补了很多知识,但他的确还没找到答案。
“所以让胡人已经可以彻底窃据我汉人江山!”
“上位可以纵观史书查一查就会发现,但凡有胡人入侵且据我中华之一地后,该地汉人就会多一重苦难,就会多饿死一些人,因为他们不但要被自己本族的贪官污吏盘剥压榨,还要被外来的胡人贵族盘剥压榨。”
因章诚又提起自己被饿死的家人,朱元璋神色再次变得非常严肃,似乎这是他很容易被触动的点。
“毕竟我也非尽知天下事之人。”
虽然章诚说的礼教秩序要给贱者一定权力,也就是处于礼法下等的庶民一定权力,在这个时代属于很破天荒的话,但朱元璋的确不怎么反感给增加一些乡民权利。
而章诚也不想误导朱元璋。
所以,章诚不能不慎重。
章诚这么说后,朱元璋早就问向他:“这是怎么说?”
总之,历史上的朱元璋一直在思想上产生变化,可以说他手段狠辣残忍,但却不能说他为政保守,拒绝新事物。
事实上,这也跟元朝自身有关。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章诚如此说后,朱元璋倒是没有反对,只在一旁凝神思索。
章诚点头附和说:“是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礼当常变,方能适应天下人心物事之变化,上位要想让天下少饿死人,不但要有常更正礼法的想法,且要随时有改正之意识,而不能偷懒,指望着一法一制能用之于万世而准。”
章诚苦笑了一下,且躲开了朱元璋那一脸期盼的目光,道:“这个,我也不知道怎样的礼教秩序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
“现在的礼教秩序也不是说一直都很糟糕,在一段时间内或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