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相离

繁体版 简体版
勿相离 > 双穿大宋:李师师是我老婆 > 第64章 救灾

第64章 救灾

不管宋夏朝廷如何变换,天灾总是不留情面的。

在这两年,两国便天灾不断,李啟安来到城外的工业园区,周边依然出现了许多的拖家带口的灾民,比往日要多出好几倍。

询问下才得知,淮河上游,水灾淹没了好几处村庄,于此同时,开封的另一边,却因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导致许多人离开了故土,来到开封附近打工。

固然园区如今在扩大规模,可要一下接收这么多难民,也不是一件易事。

更不凑巧的是,本来负责园区工作的沈括,被派往上游地区救灾,修筑水利。

新接手的园区的人是章惇,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官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章惇也是一个坚定的变法派。

章惇早就来过一次这园区,只是当时与现在似乎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规模近乎扩大了一倍,水泥生产区是地方最大、也是工作人员最多的区域。

如今已经拥有一百位水泥匠,其中有大半都是曾经的工部匠户,如今已经与园区签订了六十年的契约,这六十年里,园区不散,他们就只能在园区里工作。

另外则是从工人自己学习,成为水泥匠,主导找到园区,进行签订契约。

这些水泥匠的工资,一个月五两银子,即使是在汴京,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算丰厚,难怪有这么多人愿意签订契约。

其次是炼钢区,李啟安提议改进火铳,不断的催促提高钢铁的质量,一群铁匠每天都在进行不同的尝试,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钱额。

若非是那一批高质量的军甲已经呈现在朝廷面前,加上西夏局势不稳,宋夏边域局势紧张,只怕这钢铁的研究会暂时搁置下来。

烧制水泥和炼铁消耗了大量的焦煤,几乎要影响到汴京百姓日用。

好在李啟安提供的煤矿位置,已经传来了消息,不过挖掘煤矿、运输到汴京,还需要个把月的时间。

因此,章惇来到园区的第一时间,便暂缓了钢铁的研究,而是开始以目前的钢铁质量进行生产。

第一批军甲只有五百具,根本不够边境几个将领分配。

王韶、种谔、折克行等人,都已经在宋夏边境布下边防,只等朝廷命令,收复疆土。

与南宋所谓的主战主和不同,北宋算是一个完整的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是武将和朝廷的目标。

真正给后人留下武弱的影响,主要还是宋徽宗一朝外加南宋。

宋神宗在位,仅有一次大败,然后就被搞破防了,而宋哲宗则是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注重收集情报,战略布置,对西夏的战争,胜多败少。

李啟安也是能够理解章惇的想法的,不过他目前还是没有拿出枪械的设计图,因为目前钢铁的质量完全不过关,根本做不出合格的枪械。

就算是最简单的手枪,也顶多打两发就成废铁了,实战性还不如重甲。

而且真正的大战,还需要好几年,现在的变法刚开始,宋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物资发动国战。

眼下更重要的是还是处理园区周围的难民。

“我欲在园区开设几个厂,钱都由我个人出,园区内划分一块地给我,每年收取一定租赁。”李啟安拿出地图,这是提前和沈括商议好的事情,只不过现在换了人。

章惇拿起图纸看了眼,算是园区周围的荒地,甚至不需要朝廷另外拨钱,当下答应,“好,不过得设年限,20年。”

“不过李郎君可以免费,李郎君可拉上京中商贾投钱,30亩地一年30000贯。”

李啟安诧异,相比沈括的科学研究精神,章惇在园区管理方面,明显要厉害得多。

这是招商引资的做法,与李啟安对变法派搞朝廷垄断的做法有所不同。

若是王安石决定,一定会拨款,全部由朝廷投资,然后收入也全部归于朝廷。

王安石总是有一种决然的自信,自信自己能做好一切。

章惇则要谨慎一些,风险交由商贾,自己收租金,而且还没有算是各种商税。

李啟安皱眉,“我在京中认识的商贾和官员并不多。”

李啟安日常都在工业园区、试验田、学院这三个地方活动,和官员商贾接触并不多。

更不喜欢胡乱结交,许多宴请他都没有去。

“无妨,若是没有,缺多少,让朝廷补充便是,盈利多少,便按投入多少分配。”

李啟安拿到的赏赐,几乎都没有花过,几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