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相离

繁体版 简体版
勿相离 > 浮生,从八九十年代走来 > 第004章 梦里又回到了前木村

第004章 梦里又回到了前木村

晚上永川又梦到了小时候(七十年代)的东北老家前木村…

“正月里来是新年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啊,家家团圆会呀,少的给老的拜年啊…

“也不论那男和女呀诶呦呦呦呦呦诶呦呦…都把那新衣服穿啊诶呦呦…”

生产队的大屋子中间,两个二人转男女演员正在卖力地唱着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生产队的南北炕上、地下挤满了看戏的村民,大家七嘴八舌相互说着笑着,屋里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每年过年的初一到初五,前木村生产队都会请戏班子给村民唱戏,年景好的时候,一般会唱到正月十五。

没有电视的年代,村里人总能找到自己的欢乐。

晚上不到七点的时候,孩子们早早地来到唱戏场地,生产队的大房子里热闹起来。

英子和弟弟东子拿着小板凳提前占个好位置,还给永川占了个位置,说好了英子要和永川两人今晚一起看戏。

英子和永川都在小学四年级,两个孩子合得来,好得不能再好,平时形影不离地在一起玩耍。

晚上戏班子演出,一般都是东北二人转为开场,二人转顾名思义,穿着花花绿绿鲜艳衣服的一男一女,二人围着场地转来转去,舞着扇子边扭动身姿边不停地哼唱。

二人转表演形式活泼、喜庆,在东北也叫小秧歌、蹦蹦戏等,深受村民喜欢。

“小妹妹送情郎啊,

送到了大门东

…”

而此时场上的又一曲二人转小帽《送情郎》将气氛点燃起来,村民们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在东北二人转可是人们最喜欢的戏曲,在过年那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尤其当时农村还没有电视机,除了过年放几场露天电影,就是看二人转、听大鼓书。

唱过了两段二人转小帽,接下来就是压轴二人转《大西厢》了。

女:一轮明月啊,照西厢呀

男:二八佳人巧梳妆

女:三请张生来赴宴

男:四顾无人跳粉墙

女:五更夫人知道了

男:六花板拷打莺莺审问红娘…

《大西厢》是村里人百看不厌的段子,每次村里请戏班必看的节目,而对于《大西厢》故事由来村里人并不清楚,反正就是好听,高兴就是了。

《大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描述古时一对恋人张君瑞、崔莺莺的曲折婚恋故事,由丫鬟红娘传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大西厢除了二人转这个版本,还被改编成豫剧版本《红娘》,就连《红楼梦》中出现了它的影子。

曲调优美,唱词经典的《大西厢》,感人泪下的故事加之动人的唱腔到现在百看不厌。

都已经八点了,《大西厢》都快唱完了,永川还没有过来,看戏的英子有点着急,为永川占着的位置总有人过来想坐,没办法,英子让铁蛋帮忙先坐着,等永川来了,再给他。

村里孩子们看戏其实就是看个热闹,喜欢看戏班子人穿的那花花绿绿的戏服,还有脸上唱戏时的彩妆,画得弯弯细长的眉毛,和一头长长的头发,瀑布般垂到腰间屁股下飘逸,随着举手投足间煞是好看!

已经演到说书环节,随着咚咚的鼓点声响起,接着上场的是西河大鼓。

永川还没来,英子有点着急了。开始唱西河大鼓《隋唐演义》了,要唱到天亮。

地中间,换上了一张用红布铺着的木桌子,上面摆着说书的大鼓,桌子前坐着说书的李瞎子父女二人,上半场父亲李瞎子唱,女儿则负责弹三弦。

说书的李瞎子是十里八乡的说书人,这时的李瞎子一边舞动着鼓槌,一边敲击着大鼓,一边清了清嗓子,慷慨激昂的说起了《隋唐演义》的那段开场白:

“繁华消歇似轻云,不朽还须建大勋;

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

李瞎子左手有节奏地打着快板,右手拿着鼓槌,鼓槌不时上下翻飞敲打着鼓面,沙哑的嗓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地说唱着隋唐演义。

随着咚咚的鼓声,李瞎子用特有的西河大鼓神调,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半城烟沙的厮杀场面…

李瞎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说书时脸上的表情丰富,翻着白眼的忽上忽下,随着剧情节奏或惊喜或悲怆。

此刻正说的是《隋唐演义》中的罗成算卦,是村民最喜欢的段落。

“数九隆冬天气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