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朱桢和朱标一边糊弄着隔壁的朱元璋,一边和几个兄弟打打闹闹。
而在隔壁。
朱元璋的对面,坐着一个身穿红色官袍,两鬓都染上了霜华的老头。
这就是被朱元璋誉为大明萧何的韩国公李善长。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而李善长,以文臣的身份,位居当时的开国六公之首。
足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认可。
只是仅仅过了一年,朱元璋便以李善长年迈为由,暗示他从中书省丞相的位子上退下来,归乡养老。
李善长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不敢违逆朱元璋,只好称病辞官。
洪武五年,朱元璋将十四万江南富户迁至亳州凤阳一带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同时修建中都凤阳。
也不知朱老板的圣旨是不是有治病的作用。
李善长在接到圣旨的第二天就奇迹般的大病痊愈,生龙活虎干劲十足。
直接冲到凤阳的行中书省上任。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听见李善长求见,就第一时间亲自赶了过来的原因。
毕竟是自己的老臣了,而且大老远地从凤阳老家赶到应天府,来一趟不容易。
“老李,你这大老远跑过来,是修建中都,遇到了什么麻烦?”
李善长笑着摇了摇头道:
“非也非也,老臣此次进京是向上位报喜的。”
“中都的修建,一切顺利,所需石材,用料,民夫,皆不是问题。”
“只是在钱饷上有些欠缺。”
朱元璋眉头一挑,“那你这是进京给咱要钱来了?”
“缺多少?”朱元璋忍着肉疼道:“要是国库能拿得出这笔钱,一会咱就给你批了。”
“实在不够,就从咱的内帑中拨。”
“无论如何,中都的修建不能停,咱还指着早早回老家呢。”
大明如今立国不到十年,百废待兴,再加上北疆那边时不时还会有战事,每年的赋税都不够用。
其实这个时候,不适合大兴土木修建中都的。
但是奈何朱老板坚持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
再加上一班淮西勋贵大力支持,所以修建中都的事早早地就提上了章程。
更是亲手交给淮西党的领袖李善长来负责。
只等修建完毕,就可以迁都了。
毕竟那是他们的老家,谁不想风风光光地回家,把自己的故土变成天下首善之地呢?
李善长笑道:“上位,老臣此次进行,也不是来向您要钱的。”
“钱饷上的欠缺,老臣已经自掏腰包垫上了一些,不仅如此,还号当地的不少大户共同募捐,也算是能顶过去。”
朱元璋疑惑道:“那你这次过来是干啥的?”
李善长道:“老臣此次进京,一是向上位汇报中都的修建情况,二则是久不见上位,记挂着上位的龙体。”
简单翻译,就是过来混个脸熟,省的你把我忘了。
元璋哈哈大笑:“这么点事,还值当你大老远来一趟?”
“行吧,既然来了,住几天再走。”
李善长微笑点头。
朱元璋感慨道:“咱还记得你当时离开应天府回凤阳时的那个不舍啊,拉着咱的手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回去还病了一年。”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这是在点他当年不愿意辞去中书省左丞相的事,打着哈哈解释道:
“那一年里,老臣也想明白了。”
“臣是真的老了,未来的中书省,还是交给胡惟庸他们这些年轻人去打理的好。”
“只要上位还信任老臣,老臣还能做事,在哪里都一样。”
朱元璋干笑两声。
“你能想通就好,咱当年的考虑也是不想让人家说你舔着脸一大把年纪把持着中书省不放,这才让你致仕还乡。”
君臣二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带着心思闲扯着。
李善长却猛然听到隔壁传来一阵哀嚎,不由问道:
“上位,这是……”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哦,这是太子在教训老六呢。”
“这个兔崽子,不光教唆李九江在宋濂如厕时炸粪坑,还给他大哥下泻药,实在是不像话!”
李善长嘴角抽了抽。
他本以为燕王已经够顽劣的了。
没想到楚王比燕王还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