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月娘还有些地没收拾好,她吩咐文柳。
“阿柳,今天你四婶和哥哥们都在,准备烧火做饭。”
“好的阿娘。”
文柳洗了手,进入厨房。
厨房不大,只能容两个人,用泥巴和木头搭建出来的。
房顶有几个洞,一到下雨天就会漏水。
就算文州用东西遮盖还是挡不住滴水的情况。
靠着厨房旁边是柴房,说是柴房其实就是一个用竹竿搭的棚子。
既不遮风也不挡雨,如果没有文柳的空间,这些柴火遇到下雨天就无法使用。
厨房里有一个土灶,土灶边上摆放着盐、醋和一小壶菜籽油。
顾甜娘送的种子里就有油菜籽,这里的人家家都种油菜,等到夏初时,就能收籽榨油。
土灶左边是文柳做的竹架,歪歪扭扭。
竹架最上面是碗筷,全实木打造。
都是文州闲暇时候做的,第二层盛放着四五个小竹筒。
里面是文柳自己做的调味料,有她自己采集研磨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家里人吃不惯。
还有香料小茴香和豆蔻。
文柳有幸在四叔家吃过一次猪肉,那腥膻的味道差点让她哕出来。
等她千辛万苦找到一些去腥膻异味的香料后,家里也没再吃过肉。
土灶的右边是一个水缸,体积不大还缺了口。
土灶上是一口陶罐,家里做菜做饭都用它。
文柳很不适应这里吃饭大都是蒸煮的方式,涤水村人也会炒菜。
不过他们一家不行,没有铁锅。
苦于没有能招待人的饭菜,文柳拿出了晒干的菌菇。
春日里野菜刚刚冒头,家里也只有油麦菜、葱苗和紫苏。
她从空间翻出粮食,倒在木盆中。
盆中栗米里除了有不少谷糠还散发一股霉味,一看就是保存粮食时没有做好。
文柳又倒了一些大豆,来回淘了好几遍,霉味都没有散去。
文柳叹口气,她想遮盖这霉味。
发霉生虫的粮食在这里很常见,在原主记忆里,但凡陈粮几乎都是这个味道。
但文柳不习惯,她吃惯了精米精面,这些粗糙粮食口感极差,气味更是难闻。
她准备去山上看看,有没有什么能遮盖住这个气味。
还没到大门口,瞥见竹林外人影晃动。
“是谁?”
这里地方偏僻,嫌少有人路过。
文柳没有惊动其他人,她从空间里拿出一根削尖的竹竿。
她前世是学体育考上大学,师从亲爹练得散打和标枪。
上大学时,是标枪特长生,曾经代表省队参加过选拔,她扔标枪技术在她那一届无人能出其右。
文柳大步往外走,手中竹竿越举越高,只要对方有异动就能一梭子扎过去。
“二伯?”
看清来人,文柳诧异。
文政刚到竹林,想趁着没人把东西放下,没想到侄女突然出来。
看到文柳出来,文政有些尴尬。
他赤足,裤子湿漉漉,地上放了一个筐。
“二伯,你不冷吗?”
看二伯赤脚,她都替二伯冷。
“没事,这是给你们的。”文政递过了一个稻草编的网,里面是几条鱼、银虾、河蚬及两条巴掌大的鱼。
“给我们?”
文柳也不敢接,她和她阿娘可没少受二伯母的磋磨。
谁知道自己接了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李氏追过来骂。
看侄女不要,文政手在空中不知所措,紧张得头都不知道往哪里摆。
“我听说你们借人家的鸡养,我昨天下了网,但是捕到得不多。”
文家人听说老三一家借鸡,各有反应。
文老爷子和文老大觉得丢人,居然要和别人养鸡要蛋。
文老太听到难过了一下午,文政心里百般不是滋味。
好几次他想来,都被李氏拦着。
这次无论如何他都要来,现在来了又觉得没脸面对侄女。
见二伯局促窘迫的样子,文柳接过草网。
“二伯,正好我们要做饭,中午别走了。”
“不不不,我不吃了。”
文政听着话就要走,文柳收了人家的东西,怎么也不愿让他这样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