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暗暗的懊悔,悔恨自己轻视了明朝皇帝,万万想不到他会用替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招牌用的实在是好,不仅瞒过了他,连智谋过人的范文程也未能起疑心,他对明朝皇帝是又恨又敬佩,毕竟,这是个年轻人,能有如此谋略已足以让人叹服。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皇帝到底在哪,目前有三个可能,第一,皇帝还在宣化府,第二,皇帝已经在天成卫,第三,皇帝根本就没离开京师,或者有可能又去了辽东,在袁崇焕的军中!
明朝皇帝到底在哪?
想了许久,他都没有想明白。于是,他把眼光落到了一个人的身上。
“皇太极。”
他叫道。此刻,能帮他分析这个复杂的问题的只有他了,在众多旗主贝勒和将领中,堪称智谋者也就数他第一。
“儿臣在!”皇太极出列,拱手敬道。
努尔哈赤求助般的眼神问他,“依你之见,明朝皇帝会去哪里?”
“这…”皇太极怔愕了起来,口讷不敢言。
“但说无妨!”努尔哈赤说道。
皇太极低首暗暗忧思道:明朝皇帝神出鬼没,几次与他交手都是不露真身,谁知道他会在哪?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朝皇帝一定躲在某个军中,来一次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至于在哪里,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天成卫的卢象升军中,另一种就是在宣化府!
众人都在用妒忌的眼光静静的看着他,努尔哈赤也注视他许久,仍未见他回话,于是又对他说道:“我军远涉而来,本想大获而归,不曾想引来明朝皇帝御驾亲征,我与他交手两次,均吃大亏,这次又逢遇,定不能再败在他手下,否则是天不佑我大金!你足智多谋,可帮我分析,以为策略。”
皇太极凝眉倒吸一口气,不敢太确信的俯身回道:“儿臣认为,明朝皇帝可能在天成卫。”
“何以见得?”
皇太极一开口,努尔哈赤的眉头舒展了一些,在的军中,除了范文程,只有他的谋略可以与其比肩,如今范文程留守在宏赐堡,也就只有他能为他出谋划策。
皇太极不紧不慢的分析道:“可以确定的是,明朝皇帝确实到了宣化府,然后找一个人冒充他大张旗鼓的到天成卫,目的就是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他很有可能悄悄的到了天成卫,躲过我们的侦测。这就是他的瞒天过海之计。”
努尔哈赤点点头,似赞同又有似怀疑的说:“明朝皇帝有没有可能会在辽东的袁崇焕军中?”
这是他最为担心的,毕竟袁崇焕现在正威胁着大金的大后方。
“不会!”皇太极直起身子,面容紧色的斩铁截钉的说道:“我们现在如同一颗钉子插到了大明的心脏,已经刺到了明朝的痛处,这足以引起天下震动。我们是有备而来,在大小凌河和团山留有两旗兵力防止山海关的袁崇焕,在宽甸也防着皮岛,而他们是孤军进入我后方,看似强劲,实则没有后劲不足为虑,他们的目的是策应大同,不是征讨,不会对我大金本土造成严重损害。而我们就不一样,我们是深入明朝腹地,集中全力而来,若是攻下大同,我们就可长驱直入直达京师城下,他们还未到沈阳,我们就先到京师,孰轻孰重,明朝皇帝还是掂量的清楚的,所以,明朝皇帝忧虑在大同,必然还留在宣大!”
皇太极分析的入木三分,十分精辟,一语中的,解决了努尔哈赤心中的一大忧虑,只见他深深的吐纳一口气,抚拍大腿道:“分析透彻,解我心中一大顾虑,看来明朝皇帝十之七八在天成卫,他的目标还是大同!”
众将一听,妒火心中烧,只恨自己没有皇太极那转的比车轮还快的脑子,凭着一张嘴就受到大汗的赏识和赞扬。
既然脑子不如他,只能在战场上立功了。
众将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出谋划策不如皇太极,冲锋陷阵可不输给他。
于是众将纷纷请命,请求率兵攻打天成卫,活捉明朝皇帝献于帐下。
努尔哈赤看到急于立功的众将,轻轻的摆摆手,摇头道:“不可,如今我等重兵围困大同,岂能再分兵?明朝皇帝在天成卫不露面,我们倒不如引蛇出洞,逼他自己出来。”
众人惊讶,面面相觑,不知大汗腹中有何妙计。
皇太极眉头一亮,早就想到了这一招,喜形于色的跪地奉承拜道:“大汗英明!”
众人愕然,大汗一个字没说,皇太极就知道大汗的计策?
努尔哈赤望着跪在地上的皇太极“哈哈”大笑,抚案道:“皇太极智谋在我之上啊!众人哑然不知,独你知我心意!好,这就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