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消除了外朝最大的隐患,从此内廷成为宫廷的“杂役”。朝臣们暗自高兴,他们终于不再害怕宫里再出现一个刘瑾、冯保似的大太监了,这无异于根除了他们的一个潜在的政敌。
大臣们都津津乐道这件轰动的内廷改制,唯独方从哲提不起精神来,别人看到的是皇帝重整内臣,消除宦官干预朝政的举措,而他看到的是少年天子果决的处事和为政才能,清除了宦官,下一步是集精力整治朝纲。
整个朝廷和皇帝如同对决一般,都推到了风口浪尖,只等时间一到,皇帝便会像改革内廷一样改革朝政。
朝臣能斗得过皇帝吗?方从哲自嘲一番,皇是咱从小看着长大的,那种雄才伟略早凸显无疑,一次大臣们罢朝逼迫皇帝,下次再来一次还有效吗?自古民不和官斗,臣不和君斗,这都是千古明训,若再来一次,恐怕都得掉脑袋。
圣君者,天意难测啊!
放弃吧!
方从哲不敢想象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的后果,现在回家养老是功成名,别等到以后身败名裂。于是,方从哲提笔写了一份辞呈,告老还乡。
朝野为之一震。方从哲的突然举动让朝野们错愕惊然,事先一点消息都没透露,这让人很意外。朱由校接到方从哲的辞呈,淡淡一笑,拿起御笔在折子批示“不准”,并好言相劝挽留。方从哲的辞呈没有批复,继而接二连三的折子请求告老还乡,朱由校仍是不予批复,还派人嘉奖他为政有功于社稷,正直朝廷危难之际,不可弃君而去,应消防古之圣贤,鞠躬而尽瘁。
朱由校还通晓六部,以示恩宠。
各部官员们都十分焦急,首辅是百官的领袖,他们正和皇帝的政见不一,方从哲一旦致士,他们像群龙无首一般,皇帝还不想怎样怎样,到时候大刀阔斧的一改革,他们谁又能力出来阻止?皇帝对方从哲有点忌惮,对他么你这些大臣可不忌惮!
百官们快把他门家的门槛踏破了,后来都闭门不见,官员们到内阁去找他劝说。
面对百官们的规劝,方从哲暗叹他们不知鸿鹄之志,不知大祸临头还在安享太平,还沉寂在次的胜利之。次与皇帝相争虽堪称官完胜,未有一人被罢官遭贬,为大明历年来最大的一次与皇帝的抗争胜利,但皇帝终究是皇帝,臣子终究是臣子,皇帝始终掌握生死大权!
内阁里,方从哲忧心忡忡,大臣们挤在一块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方从哲打消辞官的念头,而方从哲眉头紧皱不言语,次辅韩爌也是在旁规劝。官员们都如热锅的蚂蚁,脸也如方从哲一般,眉头紧皱,煞是焦急,只等方从哲撂出一句话。方从哲只是摇头不语,整整一个午,大臣们都在内阁苦苦相劝,说只要首辅辞官,我们也辞官之类的话,想以此打动首辅。
近晌午十分,面对百官的言语,方从哲起身轻轻甩手,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散了吧,容老夫斟酌斟酌。”
首辅既然说话了,也没什么好说的了,都晌午了,废了这么多的口舌,也都口干舌燥肚子饿,该回去吃饭的吃饭,该去喝茶的喝茶,慢慢的官员们都悻悻的离开了,次辅韩爌也去吃饭了。
方从哲叹气的坐在位置长吁短叹,整个内阁只有留下了自己在静静的沉思。片刻后,感到肚子有点饿了,准备起身去吃饭,刚一站起来抬脚要往外走,忽然发现墙角边还站着一个人,着实把方从哲吓了一跳。见到方从哲看向他,鞠躬行礼,“下官参见首辅大人。”
方从哲定睛打量了这个让人忽视的官吏,只见身高七尺,挺拔英俊,眉宇间英气勃发,让人一眼望去心生敬畏,但看官服的补子,绣着一只鸳鸯,是七品官服。
方从哲抬起手来一指,问道:“你是何人,为何不走?”
此人施礼拜道:“下官刑部员外郎洪承畴。”
“哦,”方从哲眉头一皱,又问道:“你有何事?”
“下官无事,见到首辅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恐祸事不远,在此愿为首辅解忧。”洪承畴躬身说道。
方从哲一听,顿时脸色大变,怒道:“休要胡说!本辅有何祸事!你口出繆言,竟如此无礼!”
洪承畴不惊不乱,只是坦然微笑,道:“首辅大人辞官归乡不是要避祸吗?群臣规劝,皇不准,您已进退两难。”洪承畴又鞠了一躬,挺身双手交叉放在腹前,说:“首辅如要避祸,何不推心置腹,下官或许可助首辅微薄之力。”
方从哲骇然无语,此人话虽有些不敬,但却正心思。此人深解其意,他官卑位低却眼光如炬,说不定是年少俊才,不乏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