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甄家湾不叫甄家湾,叫作风湖湾,因为它位于风湖边上,呈月牙形傍着风湖一角,果得此名。后来甄家的太祖爷爷发迹了,有权有势,名声在外,若有人打听甄家,便有人会告诉他风湖甄家湾,后来改成甄家风湖湾,再后来直接就叫甄家湾了。连官方的地名册上,也改成甄家湾了。
甄家的太祖爷爷甄邦贤,原本是个文弱书生,寒门学子。家有三亩薄田,父亲在外打零工兼做点针头线脑的小生意贴补家用,母亲在家耕田种地,省吃俭用供甄邦贤读书。甄邦贤十二岁时父亲突发急病去世,扔下孤儿寡母,生活维艰。原本三亩薄田的收成仅够母子俩温饱,没有了父亲的生意贴补,只能粗茶淡饭勉强度日。指望甄邦贤读书出人头地,但饿着肚子读书也不是根本之计。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哪还有心思将精力放到书本里。那年歉收,青黄不接时节,霉雨霏霏荒草凄凄,真是已经到了身无干燥衣,家无隔夜粮,甄邦贤母亲万般无奈,思忖再三,将甄邦贤叫到面前。
甄邦贤母亲含泪说:“儿呵,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总不能呆在家里活活饿死吧。你年已十八,也算是长大成人了,你有什么能度过难关的办法没有?”
甄邦贤手握书本,垂首站立母亲面前,默然无语。
母亲长叹一声,说:“你父亲去世多年,我们娘俩硬撑到如今,眼看着无论如何再也撑不下去了。母亲年老,饿死也无妨。只是你尚年少,一无功名,二未婚配,如为娘未能见到孙儿,有何面目去见你地下的父亲呵。所以我们只能拼着性命活下去,哪怕苟延残喘,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能等得你日后有出头之日,我们甄家也就发达了。”
甄邦贤心酸至止,泪溢眼眶,哽咽着说:“但凭母亲吩咐,孩儿没有不从的。”
母亲垂泪道:“目前我们只有三条路可走,走得通走不通全凭福气和毅力。你坐下,听为娘慢慢道来,我们从长计议。”
甄邦贤坐到母亲面前,静听母亲的安排。
母亲说:“第一,你放下书本,下田下地劳作,去野外挖野菜剥树皮充饥。我们坚守风湖湾,守着这薄田破屋勉强度日。但我思忖,你上不得地下不得田,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即使放下书本,也做不了什么事,此条路似乎走不通,也不是上策。”
母亲又说:“第二,还是你放下书本,到河门镇或者县城去谋一份差使,或者开一家私塾教三五名顽童,或者去大户人家做一名记帐杂事,当然能谋一份小店的帐房也很不错,自己混一口饭吃,得些许杂碎银两回来也使母亲得以苟延残喘。此条只是短时为之,日后若有机会,可以重新拿起书本。但长期不读书,再要拿起书本也是万难的了,只是说说而已。”
甄邦贤默默无言,心里却翻江倒海。他一心梦想读书致仕安邦定国,光宗耀祖扬名四方,如今却到山穷水尽食不果腹的地步。母亲的二条出路,无非都是让他放下书本,谋个差事,图个温饱。他目前尚不敢梦想锦衣华丽食有鱼肉,但得有个温饱,他定当头悬梁股剌锥,发奋读书,博取个功名,孝敬母亲光耀祖宗。但事至如今,他放下书本心中实为不愿,十年寒窗岂不付之东流,若不放下书本,不说自己吃不饱肚子,连母亲都很难再苟延残喘。大丈夫若连母亲都被活活饿死,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甄邦贤说:“母亲孩儿知晓了,孩儿愿放下书本去谋一份差使,养活自己孝敬母亲。日后若得机会,孩儿定当继续发奋。”
母亲频频点头,面含微笑,说:“我儿一片孝心为母知道,但要你放下书本,为母心中也实在不忍。还有一条路可以一试,即得温饱也可继续读书,只是孩儿须放得下面子,弯得下脊梁,不知孩儿是否愿意一试?”
甄邦贤听得有此妙法,不由大喜,催促道:“母亲快说,母亲快说。”
母亲说:“你父生前有一好友,兄弟相称,算得志气相投生死之交,他长你父亲几岁,是你世伯。当年他已有一个儿子,为娘怀你之时,他娘子正好也怀了第二胎。兄弟俩酒喝到兴头上,指腹为婚,说道不管谁家,若得一男一女,长大后便为夫妻,若得二男为兄弟,得二女为姐妹。后来我家生男他家生女,当时满月酒时二人还相互嬉称亲家。你父去世时,他还来家中吊唁,后来渐渐疏远,终无走动。我们人穷志短,高攀不上,但眼下无奈之机,只能厚着脸皮求他了。”
甄邦贤问:“他会认我们这门亲戚吗?”
母亲说:“不得而知,但他可能会帮助我们。若能得到他的帮助,你是否能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