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嚐过世界各地美食、进出顶级餐厅的凌天,作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坐在唐朝皇宫的御花园内,享受着宫廷美食;若非大唐天子李世民就坐在自己的右前方,恐怕凌天早已风扫落叶、狼吞虎咽地吃尽盘中佳肴。
晚宴两位主宾,一位是名留青史、享誉千古的“谋圣”张良,另一位是通晓历史、未卜先知的异人凌天;由于二者均拥有丰富的知识,足以“教导”与会的文武百官,对唐朝而言,可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在御宴酒过三巡后,大唐天子李世民语意深远地道:“难得凌公子、张良先生可以和众卿家齐聚一堂,大家何不彼此交换一下意见呢?”
群臣闻旨,轰然应诺。
出席御宴者,除了左仆射房玄龄少数几人外,绝大部份的文武重臣均不识得凌天与张良两位贵宾;因此,与会者中不乏有人怀疑两人的身份,甚至于认为二者很有可能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骗徒。
首先发难者是中书令萧瑀,语气诚恳地问道:“在下不懂兵法,难以请教张良先生有关太公兵法的奥妙;不过,在下很想请教凌公子,有关史书对我朝的评价,以及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比较,孰优孰劣!”
位居要津的萧瑀,显然对于自己的治事颇为自信,且有投皇上所好的意味,因而急于想知道后世的评价如何,才会有此一问。
凌天闻言,可说是一个头两个大;因为,单要论述唐朝盛世“贞观之治”,亦或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对他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遑论要比较两者间的异同及优劣;所以,凌天立即搜索枯肠,想要从脑海里找出相关记忆。
能够知道史书对自己的评价,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连英明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虽然张良没听过“文景之治”,却听凌天说过汉朝是自己辅佐刘邦建立的朝代,因而也生出浓厚的兴趣。
大唐天子李世民察觉到凌天似有难言之隐,乃点头笑道:“凌公子,请不要有任何忌惮,纵使是批评之词也无妨,朕会洗耳恭听!知所改进!”
不管是来自房玄龄、杜如晦、张良、薛仁贵、褚遂良、魏徵等人期待的目光,亦或是萧瑀、温彦博、许敬宗、屈突通、侯君集等人怀疑的眼神,凌天登时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
幸好在御宴前,杜如晦曾问过凌天相同的问题,因而脑海里已有部份回想;否则,在脑筋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后者势将成为会场的笑柄。
凌天稳住紧张的情绪后,不急不徐地道:“从三皇五帝到草民所处的年代,前后超过五千年之久,史料浩瀚若海,不可胜数;单就正史而论,自司马迁编着完成旷世钜作《史记》以来,接着有班固完成《汉书》、范瞱完成《后汉书》及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合称四史;这一部份,皇上与各位大臣应该知晓吧!”
在唐太宗李世民及与会大臣纷纷点头表示看过后,凌天昂然续道:“除了上述四史之外,接着有《晋书》、《宋书》等,直到清史为止,总共有二十五史;至于裨官野史或是演义,更是多如牛芒、数之不尽,然而草民从头到尾就只看过一部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而已。”
语出突然,令所有人闻言皆感愕然。
或许是部份与会者的期望太高,脸上不禁露出失望之情;另外,更有数名重臣则是露出鄙夷的神情,似乎在讪笑凌天只是个不学无术的骗徒而已。
始作俑者的萧瑀不禁质疑问道:“听凌公子的话中之意,好像只了解三国的历史,却不清楚我朝的历史,未免有些奇怪?”
已回复信心的凌天闻言摇头道:“一点都不奇怪,是阁下误会了!在个人的时代里,由于要学习的功课种类繁多,举例来说像英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甚至于还有体育、音乐及美术之类的课程;因为如此,历史只是众多科目之一,而非全部。”
讲了一大推名称,包含唐太宗李世民、张良在内的所有出席者,莫不听得目瞪口呆,根本难以理解凌天的意思。
已谈出兴趣的凌天,才不管与会者是否了解自己的意思,仍然意态自若地续道:“虽然个人没有读过半本正史,但是历史课倒是读得不错,颇有心得;历代中,获得史学家称赞的朝代首推西汉的‘文景之治’,接着是东汉的‘明章之治’,再来就是皇上的‘贞观之治’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当然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也有治世,只是在下略述前面几个吧!”
唐太宗李世民闻言神情微变,动容道:“凌公子,能否说明一下‘贞观之治’何以会得到史